广西艺术学院201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文字版)
批准立项年份 | 2009 |
通过验收年份 | 2012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音乐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华 伟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华伟/18978901288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450278120@qq.com
所在学校名称:广西艺术学院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傅晓
2020年2月20日填报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广西艺术学院现为全国8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是广西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2012年成为文化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同年获批为广西特色优势高校。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1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达到50%,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精品课程8门。近年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4个学科获评上榜,其中音乐与舞蹈学获B级评级,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2019年,音乐表演、音乐学等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音乐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基于我校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在构建中国—东盟艺术高校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立足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深厚积淀,依托北部湾比邻东南亚各国的地域优势,利用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便利,挖掘、凝练中国-东盟艺术交流“民心相通”的时代特色,从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融合双边各民族的音乐个性与文化,形成高等艺术教育在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亮点,培养更多具有东盟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推动文化建设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
中心以培育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为指引,按照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的特点,聚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坚持展演实战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贯穿音乐与舞蹈专业群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一体化,优化实验实训平台条件,推动专业内涵提升、课程教材优化建设、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等,切实强化专业群综合办学实力,为专业群实验教学、科研创作、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中心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围绕高素质音乐类艺术人才培养,明晰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开展系列实验教学活动,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高度契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1、民族管弦音乐实验室:培养民乐演奏的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室,训练学生重奏、协奏、伴奏和合奏的能力,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2、声乐类实验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系统的综合文化知识、扎实音乐基础理论和美声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为大中专院校、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公务员和企事业等单位,培养从事声乐排演、教学、演唱、音乐编导、艺术策划、管理、组织、主持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音乐表演人才。
3、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本实验室以培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生的音乐创作技能和音乐制作技术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创作实践、乐谱制谱、音乐制作软件操作、音响设计、录音常识、后期制作、音频剪辑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创作与制作的实践,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创作,并实现音响小样的呈现。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并具备相应的音乐制作技术。
4、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主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管弦表演及师资人才。本专业培养方案中,为实现管弦演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殊性,制订了符合管弦演奏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的诸多核心课程,如《管弦乐独奏》、《中外音乐史》、《管弦乐合奏》、《管弦乐重奏》、《视唱练耳》等,另外,科学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在保障专业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有专业类课程22门,其中专业必修课8门,专业选修课11门,实践环节课程3门,公共文化课另计。专业专属课程以教学与实践,舞台与课堂、表演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模式来培养。
5、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旨在培养具备较强的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方案中,为实现民族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殊性,制订了符合民族音乐表演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的诸多核心课程,如《民歌演唱》、《民歌排练》、《民族语音》、《本土艺术》及《民俗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措施》等,围绕课程构建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民族文化的解读及传承能力。
6、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秉承于理论与实践双轨、在多元文化中探索认知音乐的教学宗旨,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适合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音乐学人才为目标,于2015年创建了“民族音乐应用教学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主要承担《中国传统器乐研习》《壮语、国际音标基础知识与运用》《音乐名作欣赏》《田野影音采集技术》实验室条件相对成熟后,还将进一步开设广西本土与东南亚传统竹乐器技能实训、田野影音资料非线性编辑技术等的学习课程与内容。
7、钢琴、电子琴类实验室:培养钢琴、电子琴演奏、教学以及伴奏的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室,训练学生演奏与教学全面发展的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能从事钢琴教学、演奏、伴奏的复合型人才。
8、音乐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以提升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适应地方艺术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新趋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于一体、突出学科优势和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艺术人才培养实验室。为培养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艺术特长的素质高、业务强、能歌善舞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实用型艺术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提供硬件支撑。
9、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实施场地为我校南湖校区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第三层,面积1720㎡。该实验室的建设以东南亚传统音乐的实训教学与理论研究为主,旨在成为我校教学、研究、展演东盟各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训平台,积极推动我校教学、科研及公共服务事业的开展。主要围绕实训教学、实训研究和实训展演三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基本形成了东盟音乐文化教学、研究与展演为一体的模式。实训教学中,重点设置了《东南亚传统音乐理论与实训工作坊》《印尼甘美兰理论与实训》两门特色课程;实训研究中,重点研究东南亚海岛音乐文化;实训展演中,重点展现我校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教学成果。
音乐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涵盖我校本科各专业方向开设的相关实验课程,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发挥作用。同时紧跟知识更新步伐,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周期科学合理。实验中心管理制度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保证了各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的同时规范了日常管理,实现了实验教学中心的使用率最大化。
中心实验教师队伍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目前有专任教师166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73人;博士20人,硕士132人,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占75%,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的比例达10.74%,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团结协作、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团队中既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也有“八桂名师”和博士生导师。学科二十余人次在重要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鼓励青年教师报考与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本学科已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送培在读博士教师8人,正在申请或报考博士教师12人。
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对实践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效显著,人才就业情况良好,服务输出面广泛。近年来我校师生积极实践教学,在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均有获奖,较好的展示了自身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验实训的教学成果。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1.民族管弦音乐实验室:本专业学生以学习民族器乐演奏与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以独奏、重奏、合奏为核心构建起系统、科学的教学培养体系。
培养的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实践能力强,业务扎实,常年活跃在区内各个层面的舞台上,是我区民族器乐表演的主力军,近年多次赴东南亚国家对外交流演出,为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获得很高的评价。同时,培养的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在各区各高校、单位担任教学、文艺骨干,为促进、推动我去民族器乐事业贡献力量。培养的民乐演奏人才经常在区内专业比赛中获得最高奖项,并分别在文化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专业赛事取得优异的成绩,专业素质过硬。
本科毕业率接近100%,多名学生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2.声乐类实验室: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围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舞台表演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应用知识和歌唱技术、能够胜任独唱、重唱、合唱以及综合类舞台表演的需要。学生应或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基础演唱能力:音乐表演演唱专业: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中国唱腔相融合,以“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为理念,突出舞台表演和声乐教学能力,重点围绕“演、唱、跳、弹、排”等实践技能,编制音乐表演专业(演唱)课程。
合作协作能力:声乐演唱作为一门表演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需要学生在完善自身的演唱与表演能力的同时具备重唱与歌剧片段表演的协作能力。通过正音台词与小品、重唱、歌剧表演等课程实现学生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系统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表演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艺术表演和创新能力,并能灵活运用于音乐表演。
教学科研能力:声乐演唱专业在培养演唱能力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声乐教学以及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声乐教师的岗位。
3.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本实验室进行了作曲系作曲主课期末考核工作。接受考核的学生为作曲系一至四年级的全体本科生,考核的所有作品均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量完成,其中不乏技术成熟、形式新颖、立意独特的佳作。考核全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室,考试过程中实验室所有相关设备运转正常,当对于以往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考试来说,不论在操作环节、视听效果、师生互动听等方面都有质的飞跃,极大的提高了作曲主课考核的工作效率。学生的创作水平以及专业基础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
4.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西洋管弦乐实验室培养目标与我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定位相符合,符合社会对管弦演奏人才的需求,从近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管弦演奏人才的适应性好,团结合作意识强,业务能力佳,能很好胜任工作需要。
西洋管弦乐实验室的历届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几乎达到100%。2019年2名学生获得本校硕士研究生录取资格,其中1名为推免生。数名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知名音乐院校研究生。
民族艺术类实验室:“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 培养目标与我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定位相符合,符合社会对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从近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民族音乐表演人才胜任工作需要。实验室历届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在95%以上,就业率在90%以上。
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培养的音乐学理论青年人才经常在国内顶尖专业比赛中获得殊荣,取得突破。如专业学生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在“人音社杯”全国音乐书评征文活动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实验室教师还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指导专业学生获得并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创项目近40项。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毕业生的历届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几乎达到100%。毕业生在实践工作和思想工作表现比较突出,遵守单位纪律,服从指挥,工作态度认真。综上所述,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毕业生的认可和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肯定。数名应届优秀毕业生还分别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韩国世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7、钢琴、电子琴类实验室:钢琴、电子琴类实验室培养目标与我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人才就业情况良好,能较好满足社会对钢琴演奏、教学及伴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近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钢琴表演人才的专业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适应性好,团结合作意识强,得到用人单位一致肯定与认可。
钢琴实验室的历届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几乎达到100%。2019年2名毕业生获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3名学生获本校硕士研究生录取资格。
8、流行音乐实验室:本专业学生以学习掌握流行音乐演唱、演奏技能和现代流行音乐基础理论为主,强调个性与共性结合。创作与实践结合,加强学生演唱,演奏能力的培养。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演唱与现代乐队合作的能力,加强流行音乐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创作品与实践)加强现代流行音乐演唱、演奏理论方面的培养(毕业展演、答辩)。
9、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主要通过实训课程让我校音乐方向学生体验东南亚传统音乐文化,活动采用讲学、工作坊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通过开展《东南亚传统音乐理论与实训工作坊》系列活动,开设《印尼甘美兰理论与实训》选修课程,传播东南亚锣群乐器和竹制乐器文化,阐释中国与东南亚同源族群的音乐文化对话现象。此外,本实训室为东盟各国在桂的留学生,提供了交流东盟音乐艺术的有效平台。我校数名东盟留学生,参与了本实训室对外重要的展演活动。如艺博会、东盟音乐周、国际非遗日、自治区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等主题活动。讲、学、练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音乐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队伍强质增量工程”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加快推进,中心通过学校每年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还进一步招聘制度和规范招聘流程,有效改善教师学历、学缘结构,在调整、优化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专任教师数量,形成了一支数量上基本适应中心发展需求,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拥有专业实力雄厚、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全国一流的音乐专业艺术院校,中心现有专任教师166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73人;博士20人,硕士132人,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占75%,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的比例达10.74%,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团结协作、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团队中既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也有“八桂名师”和博士生导师。学科二十余人次在重要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大力引进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鼓励青年教师报考与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本学科已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送培在读博士教师8人,正在申请或报考博士教师12人。
1、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作曲系目前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及以下职称3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4人。
2、录音艺术实验室:现有专业教师4人,3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副高1人,中级3人。
3、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1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47%,其中正高1人,副高8人;45岁及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均为副教授;专任教师中45岁及以下教师13人,占教师总数的68%,构成师资队伍主体;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10人,占教师总数的52%;具有外校毕业的教师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学缘结构趋于正常。不仅能胜任本硕层次的教学规划,还能为学校进行博士建设单位的学术提升蓄积厚实的基础。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设有2位的实验教辅人员,为硕士研究生学历,负责实验室日常维护及教辅工作,适应专业与学科发展,满足教学需要。
4、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现有专任教师8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现有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1人,硕士以上学位比例占专任教师75%,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3人,能胜任本硕层次的教学规划,并为学校进行博士建设单位的学术提升蓄积厚实的基础。
5、钢琴、电子琴类实验室: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无职称2人(本年度新引进博士),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海归博士学位6人(其中2人为本年度新引进博士),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的80%。
6、民族管弦音乐实验室:任课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 ;讲师4人;助教5人。
7、声乐类实验室: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一级演员2人)、副高职称10人(二级演员1人)、讲师7人、无职称2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的73.91%。新进博士学位教师一名。
8、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现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5人。担任主干课程教学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的87.5%。
9、流行音乐实验室:现有专业教师2人,正高1人,副高1人。
10、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我校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外教1人;外聘东盟实训人员3人。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2019年,本学科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了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师资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培养一流专家,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兼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以进编、院聘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推进竞争和激励机制。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考硕考博。35岁以下教师5年内要力争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3、制定青年教师进修计划,平均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到重点大学、国外大学进修或学术交流。
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2019年,实验室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了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师资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培养一流专家,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兼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师资队伍。教师团队的成果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互为支撑,集聚团队协作的力量,既是突出相关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建设,也是教师们相互学习,横向拓展学科研究方法、多元视角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整合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民间传承人等聘入课堂为学生授课。其中,东盟特色教学实验室的发展将围绕 “皮帕特”、大小围锣、高低音木琴等乐器演奏技能课程,及传讲 “皮帕特”音乐相关的泰国文化民俗等内容。目前,在“口传心授”和“泰字谱”视奏的教学中,学生学生对以“七平均律音阶”为听辨、模唱标准的多元音阶观的接受程度得到明显提升,教学实验成绩显著。
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专业教学团队以学院教学名师为主导,以高学历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整合国内外知名教授、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学者等社会资源,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知识互补、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本年度本专业引进中国音乐学院应届毕业博士1名,使本专业教师学缘结构得以丰富,教师梯队层次更为丰满。
钢琴、电子琴类实验室: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引进留美博士2人,派出1名青年教师赴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访学1年,使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更为优化,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兼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师资队伍。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中心以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先进生产力”作用,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服务管理。在“以人为本,传承文明,以研导行,开拓创新”理念引导下,着力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9年度,我校在广西艺术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验中心科研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
科研项目方面:国家项目达到3项;省部级项目达到8项;其他政府项目达到16项;非政府项目达到3项。
科研成果方面:发表学术论文达到87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3部,获得地厅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奖达到5项。
学术交流方面:举办学术会议到4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2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数达到40人。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在2019年度本学科获得国家项目3项,经费35万元;省部级项目达到8项,经费合计19万元;其他政府项目达到16项,经费达15.2万元;非政府项目(横向项目)3项,经费达301.5万元。
2019年度科研成果丰硕,本学科教师发表论文86篇;出版著作13部。学校教师2019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7位。在中心形成了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1、钢琴实验室:本年度参与《“根植本土,辐射东盟”—民族地区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2019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独奏曲《八音戏鼓》。完成区级A类教改课题1项《钢琴教学对视觉艺术的联觉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课题1项《专业钢琴教育事业下对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教学法的研究和改革实践》。发表专著一部:《新形势下的钢琴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学术论文2篇:《视觉联觉艺术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以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为教学个案的研究》发表于《艺术教育》2019.03期(总第343期);《浅析民族歌剧《运河谣》选段在钢琴伴奏课中的应用》发表于《当代音乐》2019年第4期。
2、录音艺术实验室:本年度分别完成区级、校级教改课题结题各1项,分别获得校级和自治区级的精品视频课程立项各一项,目前课程已在建设中,成效良好。同时,录音艺术实验室申报的本科课程《音乐录音的后期制作》还获得了自治区级一流课程的建设立项。
3、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以作曲系主任丁铃教授为负责人的教改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项目立足广西地方特色,探索本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为作曲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积累经验,加强艺术类学校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对接,刺激专业发展的新动力,拓展作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使我校作曲系的学生通过研究得到技能提升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帮助作曲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应用相结合,利用传统与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支撑,应用现代计算机音乐技术,依托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学校先进的设备的硬件支撑、来提升学生创作与理论结合的能力。同时,通过跨专业培养平台的搭建以及各类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此外,丁铃教授主持的2017年立项的重大题材创作项目《京岛.海梦》进入结题阶段,2019年10月28日举行了项目结题专场音乐会,演出套曲曲目独唱与合唱共计9首新作品。
4、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教学改革立项及进展情况:2019年度依托实验室优势资源,管弦演奏专业围绕演奏教学与乐团实践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2019年有多项教育厅、校级教改项目获得审批结题。本年度编著《大提琴练习曲集》教材,并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5、东盟特色乐器教学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李林以东盟特色乐器教学实验室的教学实践为核心,进一步推进自治区教改课题A类项目1项:东盟特色乐器课程《泰国“皮帕特”音乐》的推广与教学研究(经费:2万),目前课题进展顺利。此外,我们以泰国传统乐队“皮帕特”中的15件(套)打击乐技能为教授对象,围绕其中的6件主奏音高乐器(高音木琴/Ranat ek、低音木琴/Ranat tom、大围锣/khong wong yai、小围锣/khong wong lek、高音金属木琴/Ranat ek lek、低音金属木琴/ Ranat tom lek)和9面(套)无音高打击乐器(双头鼓/taphon、对鼓/klong-kheak、双面鼓/Songna、地鼓/Klong that、伊斯兰锥形小鼓与手鼓/Thon-mahori、rammana,碰铃/Ching、响板/Grum、小镲/Chap lek)以及印尼昂格隆/Aunklung等展开了技能与理论的教学实验与实训,特别在乐谱解读、整理和改编工作上成效突出。先后将9首曲目的“泰字乐谱”翻译、整理为五线谱,创编“皮帕特”乐队作品 2部。
6、声乐实验室:声乐系马兴智、危瑛老师获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马兴智获自治区教学改革项目一般B类。马兴智、熊雷老师获2019年院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7、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本实验室本年度获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音乐学”建设点;实验教师吴霜教授、潘林紫教授、李莉教授等合作撰写的《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阐释》一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作品;实验教师杨柳成教授获得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评论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并出版专著《广西近代专业音乐研究》;实验教师凌晨博士获自治区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中国—东盟音乐民族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等。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1.项目立项与结题
民艺系戴伟副教授申报的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及小型剧(节)目和作品项目歌曲《五色家园——广西壮族组歌》2个项目均获立项,并于2019年11月29日开展项目结题音乐会。
另外,于涛、赵莉莉、莫军生三位硕士生导师获批2019年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立项。刘海燕、张欣、赵莉莉、高武四位硕士生导师批2019年研究生师生主题创作项目。戴伟等十位老师获批2018年度广西中青年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结题。于涛等三位老师获批2019年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立项。
2.师生科研与教学成果获奖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音乐舞蹈学科获批广西一流学科;在侯道辉副校长带领和音乐学院科研团队的努力下,“根植本土,辐射东盟”——民族地区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声乐系教师仵威老师在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中荣获半决三入围,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西选拔赛声乐比赛美声组一等奖;刘畅瑞老师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西选拔赛声乐比赛美声组二等奖;张云龙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西选拔赛声乐比赛(民族组)第二名,获2019广西“三月三”民歌大会声乐比赛一等奖;2016级研究生韦林贝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西选拔赛声乐比赛美声组三等奖,贺登宙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西选拔赛声乐比赛民族组三等奖。
音乐学系杨柳成于2019年09月1日出版《广西近代音乐研究 》专著。
钢琴系李松坤老师荣获自治区教育厅第一届广西高校教师钢琴大赛双钢琴四手联弹组一等奖和教师组一等奖。
2019年11月16-18日,第五届声音学院奖,我校录音艺术系2019级研究生黄彪同学荣获音乐类现场同期作品三等奖、指导教师华伟副教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黄伟铭、黄保基等多位同学分别获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入围奖等,指导教师华伟副教授、李勋老师分别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还有多位同学获得第二届丹尼奖、吟飞杯多媒体数字音频大赛的多个奖项。
音乐学院第二届学术周成功举办
本年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和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步伐,音乐学院在总结首届学术周成果经验、秉承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于2019年11月11日至15日,音乐学院启动了第二届学术周,主要由作曲系、音乐学系邀请了金平、刘晓耕等六位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演奏家,探讨学术知识、交流教学经验,介绍创作体会、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学术周的举办,为学院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了不同专业之间师生与名师名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将学院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更高地位上,为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博士点建设起到了有力支撑。
4.其他建设
为进一步支撑音乐与舞蹈学博士点立项建设,2019年,音乐学院通过长期挂网招聘等形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共引进博士1名,硕士1名。2019年度,学院共邀请国内外31位知名专家莅临讲学和展开大师班授课,有力地丰富了我院课程体系建设,极大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2019年,音乐学院大力加强多元化舞台实践平台建设,截止到11月31日,共举办各类学术展演活动63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之间的交融互通,充分地展示了音乐与舞蹈学科立体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中心依托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着提高学生专业艺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我校研究生、本科生实训教学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应用空间。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现已成为现今我国新音乐创作与展演的三大平台之一。影响力辐射整个东盟国家和部分欧美国家,为我校师生创演实践及教学理念、成果宣传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中心拥有专门门户网站,2019年信息资源总量约10MB,更新量30MB,年度访问量70人/次,中心信息化资源管理人员均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均获得不少于四个模块的相应科目证书。
2019年度,学科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顺利开展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音乐舞蹈文化系列特色工作坊。2019年成功举办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邀请到25个国家来访,国内外来访人数达256人,举行26场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3场民间音乐工作坊(首次)等,让“中国-东盟音乐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盛典。
2019年度,学院共邀请国内外31位知名专家莅临讲学和展开大师班授课,有力地丰富了我院课程体系建设,极大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2019年,音乐学院大力加强多元化舞台实践平台建设,截止到12月31日,共举办各类学术展演活动63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之间的交融互通,充分地展示了音乐与舞蹈学科立体建设的丰硕成果。如:2019年11月18日,沈沛等6人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大提琴艺术节;2019年6月,张云龙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族声乐男高音艺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本实验室于2019年设备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事故发生。
1.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实践平台,覆盖率达到100%。包括面向教学计划的实验课程开放和面向教学计划之外的实验课程开放,满足必修课程学时要求的实验项目中,将已有的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全面开放是实验室开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实验室乐器数共74件,价值总额334.5万元,乐器设备服务于一线教学与乐团排演,实验室教学设备的日益完善为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的提升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业书籍390册,总价值1.88万元。专业教室3个,其中包括1个多媒体计算机音乐教室,拥有扫描仪1台、投影仪2台、数码相机1台、数码摄像机2台、计算机25台,MIDI键盘25个,音箱10个,话筒14个,调音台2个。教学设备服务一线教学与科研,获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还制定有较为完善的安全操作守则,包括实验室使用总则;消防安全;环境安全;仪器设备安全;事故处理与奖惩条例等多个方面,要求全体教师及学生学习安全操作守则,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2、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 实验室初建于2016年底,设备价值总额80余万, 2019年间各设备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事故发生。
3、流行音乐实验室:现有实验室20间;(其中改建3间,用于爵士鼓演奏练习;新建1间,用于演唱教学。)
4、声乐类实验室:2018年声乐实验室投入34万元添置头戴式扩音,收音话筒10套。解决了在歌剧表演、室外演出等多方面的录音扩音问题,使舞台表演更加灵活。
5、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一期建设配置有苹果PRO笔记本两台,漫步者(EDIFIER)S1000 有源2.0音箱、联想(Lenovo) Erazer X310 台式电脑、尼康(Nikon)D750 + 尼康(Nikon) AF-S 24-70mm f/2.8G ED 镜头、高清投影机及幕布等专业室内环绕立体声场设计及相关制作平台,并租借10台古筝和25支竹笛,提供民族器乐演奏实训与理论研究开展所用。2018年新购置蓝光DVD影碟机1台,并对现有的视听设备进行了合理的配置组合,一个小型的视听室已经基本显现雏形。
6、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实验室占地57平方米,教师音乐工作站1套;学生音乐工作站20套;显示器41台;声卡21个;MIDI键盘62键20台、88键1台;延音踏板21个,监听耳机21个,音乐工作台及座椅21套;音频接口1个;转换器1个;高速移动硬盘1个;固态移动硬盘2个;NAS存储1台;数字影音多端口转换器20套;录音话筒2个;机房管理软件1套;博世音箱1个;存储基站2个;声卡遥控器1个;监听音箱4个;设备干燥箱1个;资料柜1组;谱架1个;投影仪1个;幕布一个;空调一台;音乐创作与制作软件一批;打印机1台;无线路由器1个。
7、钢琴、电子琴类实验室:以琴房、东盟艺术人才实验实训室等为主要教学场地,占地约5954平方米,拥有日本原装进口雅马哈C6X三角琴、雅马哈、珠江系列钢琴,投影和led显示屏等专业设备,可以进行大师班和小型讲座,也能举办小型音乐会。
8、录音艺术实验室及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分别占地约290平方米及1720平方米,2019年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补充购置了相关实验室专业乐器、仪器设备及耗材。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社会服务成效
2019年,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依托学校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完成教育厅多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服务广西各地区高校师生和广大市民。广西艺术学院民乐团、合唱团多次代表广西参加国内外众多大型音乐赛事活动,并受邀进京献礼演出,成功亮相国家大剧院。努力完成社会公益服务事项,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依托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接待了天桃实验小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第十四中等社会各单位、社区等团队开展各项校外课程活动,参观人数达3.2万人。
2、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成效
在师资国际化上,3个月及以上出国(境)访学(研修)教师占2%,其中出国(境)访学(研修)1年以上的占11.6%。在人才培养国际化上,出国(境)交流(3个月以上)学生占3%,外国学历留学生达52人。在国际交流上,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5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人次。
学科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顺利开展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音乐舞蹈文化系列特色工作坊。2019年成功举办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邀请到25个国家来访,国内外来访人数达256人,举行26场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3场民间音乐工作坊(首次)等,让“中国-东盟音乐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盛典。
1、声乐实验室:本专业在2019年度积极鼓励和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两次,目前已完成既定目标。在2019年内声乐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聘请南方科技大学毕宝仪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北村织香教授,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晁浩建教授,“以字行腔”传承人冯宝宏老师,法国女高音歌唱家法国女高音歌唱家利蒂希娅·格里玛尔迪·施皮策(Laetitia Grimaldi Spitzer)、艺术指导阿米埃尔·布沙科维茨(Ammiel Bushakevitz);圣彼得堡国立里姆斯基·克萨科夫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女高音歌唱家拉普杰娃·切尔尼齐卡·波丽娜到我院讲学等多名专家学者,在我院举办专题讲学与示范性教学。这些音乐家为学生带来了先进的音乐理念,更好地演唱及作曲技法歌曲处理。公开课受众面极广,学生们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本专业马兴智副教授、危瑛副教授于2019年11月参加了首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研讨会,该活动参会人员多由来自国内一流专业音乐家、表演家、音乐学者组成,参加首届云山论坛中国歌剧研讨会。通过观摩学习丰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组织学生与社会机构联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习活动极大的调动了我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了教师之间的热烈讨论研究,讲学更是给系里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拓展了同学们的学习思路。
2、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艺术学院、湖北交响乐团、湖南交响乐团等单位开展协同育人项目,为学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及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验室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和管弦重奏组三个重要演出实践团体,承担教育厅及学校重要展演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展示与社会实践效果。其中,交响乐团2019年赴南宁、桂平、贵港等地高校巡演,参演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巡演共8场,参加彩调剧《新刘三姐》、学校新年音乐会、中国-东盟音乐周、艺博会公众开放日等重大演出。交响管乐团与管弦重奏组参与学校公众开放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重要演出活动,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3、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创新实验室、东盟特色课程教学实验室:2019年参加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演出等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展示、演出以及社会服务活动达20余项。刘玲玲教授3月18日受广西高级人民法院邀请做“法官讲坛”第1讲有关音乐知识普及讲座;4月12日受邀参加“碰撞与融合—英国世界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学术沙龙;5月8日,受贵州财经大学邀请开展《少数民族艺术的高校教育与传播发展》学术讲座;11月5日,在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进行民族音乐理论与表演艺术研究专题讲座;12月14日,受邀至曲靖师范学院开展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讲座;12月15日参加云南艺术学院举办的“第2届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2019年刘玲玲被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聘为表演艺术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被国家艺术基金聘为评审专家并参与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工作。
4、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2019年10月11日,作曲系主任丁铃教授带领研究生张新龙赴北京观摩秦文琛民乐作品音乐会《向远方》。2019年10月18日,钟峻程教授应邀到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进行讲学。10月23至26日,钟峻程教授作品《壮族嘹歌》《漓江素描》《山里的苗寨》于波兰格但斯克音乐学院“中国之声”钟峻程、温德青作品专场音乐会。2019年11月20日,钟峻程教授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进行上海国际作曲大师班讲座。进行讲学。
本年度作曲系共举办学术讲座6场,分别是: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舞蹈学院博士生导师周龙教授学术讲座《周龙四首协奏曲的创作》;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音乐舞蹈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怡教授学术讲座《陈怡合唱作品的写作》;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盛宗亮教授学术讲座《管弦乐<十二生肖>的故事》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金平教授《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前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刘晓耕教授《民族母语在当代合唱写作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尹明五教授《对音乐结构中的若干思考——兼谈个人创作》
我系共举办大师班7场,分别是:“著名作曲家、博士生导师周龙教授、陈怡教授大师班”、“著名作曲家盛宗亮教授大师班”、“著名作曲家、博士生导师金平教授大师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尹明五教授大师班”、 “作曲家刘晓耕教授大师班”。
作曲系师生采风活动旨在增进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师生对各地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了解,累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积极性,今年5月,作曲系主任丁铃教授也带领部分作曲系学生组成小分队,深入桂林兴安,到湘江战役旧址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计划进行爱国主义题材的专题创作。
作曲系组织举办的多场学术讲座和大师班受益面广、影响力大,为我系乃至我院其它相关学科的全体师生带来了学科前沿的信息,创造了一流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学习平台。
5、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本年度积极鼓励和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实验室教师吴霜教授4月赴中央音乐学院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之院长论坛,并开展题为《“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与区域化艺术人才培养的新发展》的主旨演讲;8月赴2019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开展题为《烟霞淼淼 循声觅境——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声与景》的主题讲座;实验教师李莉教授6月赴青岛大学参加2019年中国音乐史教学专题研讨会,开展题为《广西区域文化视域中的中国音乐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专题发言;11月赴江汉大学参加2019年“江汉·乐坛”跨学科视域下的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题为《“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的专题发言;12月赴肇庆学院参加第四届全国音乐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开展题为《生命史·口述史·音乐史——关于中国音乐史学科维度的思考》的专题发言;实验教师杨柳成教授10月赴浙江师范大学参加建国70周年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12月受百色市委宣传部邀请,赴百色市图书馆开展题为《建国70年以来对东南亚当代音乐的评论与研究》的专题发言;蒋燮博士7月在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广西特色乐器工艺制作人才培养”开展题为《东南亚编锣乐队探奥》的专题讲座;11月赴扬州大学参加2019中国·扬州“大运河音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题为《宗族乐班、仪式与认同——广西玉林婚礼中的晏氏八音班音乐活动考察研究》的专题发言;凌晨博士12月赴云南艺术学院参加第二届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开展题为《仪式歌唱与族群边界——中越壮-岱/侬族群“乜末”信仰的跨界仪式互动》的专题发言。实验室还于本年度邀请到15位国内音乐学、民俗学、语言学领域知名专家(赵塔里木、崔宪、杨燕迪、农敏坚、郑涛、景作人、刘勇、王韡、褚历、郑锦扬、王建平、饶文心、赵倩、鲁立、蒙有义等)开展了21场讲学活动,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论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支撑了专业教学建设。
6、钢琴实验室:本年度邀请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校的钢琴演奏专业领域专家莅临讲学、授课,举办专业音乐会,不断扩展交流领域,加深交流深度。如4月23、25日举办旅美钢琴家武晓锋博士钢琴大师班、音乐会;5月29日举办旅英青年钢琴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孔嘉宁教授大师班,并由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曾诚为孔嘉宁教授颁发了“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证书;6月12日举办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舒华教授大师班,并由音乐学院吕军辉副院长为陈舒华教授颁发了“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证书;6月13、14日举办北科罗拉多大学音乐学院终身教授翁雷大师班、音乐会,并由音乐学院蔡央院长为翁雷教授颁发了“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证书;6月17日举办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韦丹文教授大师班;10月29日举办2019中俄艺术高校联盟系列活动扎列茨基·叶甫盖尼大师班;11月14日举办日本钢琴家北村香织教授专题讲座;11月21、22日举办华夏琴英全球华人钢琴家、星海音乐学院钢琴教师刘云天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和公开课。通过学习观摩与专家授课,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审美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成效显著。
7、民族管弦音乐实验室:
2019年1月12日-1月15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漓江室内乐团师生赴日本金泽市进行了交流演出。
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大型民族管弦乐“祖国颂歌”在桂林三所高校专场音乐会成功举行。
2019年11月22日晚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民族室内乐教学模式构建》结题音乐会成功举行。
2019年12月31日上午音乐学院学生龚言参加全国政协2020年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
2019年12月18日晚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音乐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2019年6月3日晚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广西音乐厅如期举行。
8、录音艺术实验室
录音艺术系师生多次外出参加业界学术活动,系主任华伟老师先后应邀赴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参加全国声音艺术教学相关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对进一步扩大录音艺术专业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9、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
策划开展“印尼传统乐器展”“印尼传统音乐工作坊”“缅甸弯琴工作坊”“文莱音乐工作坊”“广西芦笙与老挝排笙交流工作坊”“马来西亚传统音乐工作坊”等系列展呈交流活动15次。开展了“音乐学的资料研究方法”“国际视野下的广西民歌传播”等系列专题讲座8次。
增进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实训室校际间的交流,提升我校音博馆外界影响力。2019年,应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亚非欧音乐研究中心、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的邀请,我校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组织相关师生前往各院交流学习。如2019年11月15-17,首届两广音乐与乐器艺术研究高峰论坛;2019年12月8-11日,武汉音乐学院举办的艺术院校博物馆与“双一流”建设论坛。展示了我校博物馆的特色及学术研究、展演水平,促进了本馆为学科建设服务、展呈特色的空间性、建立音响档案等方面的思考。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1、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
2019年11月13日、14日,国家一级作曲、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专家、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晓耕教授应邀莅临音乐学院展开学术活动,先后举行了题为《民族母语在当代合唱写作中的运用》的学术讲座及作曲大师班。
2019年11月11日15时30分,北京当代乐团工作坊专场讲座于学校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音乐学院副院长吕军辉副教授、作曲系主任丁铃教授、副主任邱玉兰副教授、石峰博士及学院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到场学习、聆听。
2019年11月11日、12日晚,北京当代乐团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两场专场音乐会。
2019年11月11日、12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应邀莅临音乐学院先后开展了题为《音乐中的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讲座及作曲大师班。
2019年10月28日晚8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广西艺术学院2017年度重大题材创作立项项目——音乐创作组歌《京岛•海梦》项目结题专场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如期举行。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于音乐会前莅临现场看望慰问演职人员,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毛茂林、党政办公室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谢斌、研究生处副处长/学科办副主任戴丽霞,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曾诚、副院长吕军辉、声乐系副主任危瑛以及李娜、赵谦等老教授莅临现场观看了演出。
2019年10月18日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音乐学院作曲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本场音乐会由指挥家吴纯执棒,广西交响乐团演出,共上演了由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系师生新创作的10部作品,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音乐盛宴。
2019年6月16日晚8点,广西艺术学院优势与特色专业项目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活动——音乐学院作曲系2019届毕业生管弦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将在学校音乐厅如期举行。
2019年5月29日上午9:40,著名女作曲家陈怡教授应邀莅临我校,在506教室举行了题为《陈怡合唱作品的写作》的学术讲座。在下午3:30举行的大师课中,陈怡教授针对我校作曲系4位本科生学员的作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学生们的作品涉及声乐作品、通俗歌曲、西洋管弦乐队作品。
2019年5月27日-29日,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舞蹈学院周龙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开展讲学活动,先后举行了题为《周龙四首协奏曲的写作》的专题讲座及作曲大师班。
2019年5月28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盛宗亮教授应邀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题为“管弦乐《十二生肖的故事》”的学术讲座。在下午1:00举行的大师课中,盛宗亮教授针对我校作曲系5位教师的作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老师们的作品涉及室内乐重奏、歌剧、西洋管弦乐队作品。
2、录音艺术实验室:
华伟老师被聘为2019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评比专家
华伟老师被聘为2019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作曲比赛评委
华伟被聘为2019年度演艺设备行业优秀中青年专家
华伟被聘为2019年度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广西办事处副主任专家
3、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交响乐团2019年赴南宁、桂平、贵港等地高校巡演,参演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巡演共8场,参加彩调剧《新刘三姐》、校新年音乐会、中国-东盟音乐周、艺博会公众开放日等重大演出。
交响乐团在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礼堂演出
蔡央院长指挥
彭兆强副院长指挥
美国Loadbang乐团演奏《去往何方》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周琳琦演奏《印象·秦腔》
、
4、东盟特色乐器教学实验室:
乐团成员于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展示泰乐乐曲
5、声乐实验室:
1、2019年12月18日参加“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音乐学院主题教育专场音乐会。
2、2019年12月16日举办”初心.使命“音乐学院声乐教师专场音乐会。
3、参加音乐学院“第二届学术周闭幕式音乐会”,2019年11月15日,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音乐厅。
4、参加“不忘初心跟党走“广西艺术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主题音乐会,2019年7月1日,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音乐厅。
6、民乐管弦音乐实验室:
2019年1月12日-1月15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漓江室内乐团师生赴日本金泽市进行了交流演出
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大型民族管弦乐“祖国颂歌”在桂林三所高校专场音乐会成功举行
2019年11月22日晚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民族室内乐教学模式构建》结题音乐会成功举行
2019年12月31日上午音乐学院学生龚言参加全国政协2020年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
2019年12月18日晚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音乐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2019年6月3日晚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在广西音乐厅如期举行
7、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
2019年3月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师生赴融水苗族自治县进行春季田野采风活动,
《音乐周报》2019年3月27日A10版给予特别报道
2019年6月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参与承办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当代音乐评论比赛
2019年11月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举行“为祖国献礼——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迎新晚会”
2019年12月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举办“广艺学子看世界·泰国清迈游学汇报分享会”活动
8、钢琴实验室:
2019中国---东盟音乐周钢琴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2019年5月30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
第二届音乐学院学术周钢琴系副教授杨华、雷霙双钢琴重奏音乐会,2019年11月14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
2019音乐学院钢琴系优秀学生音乐会,2019年11月28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
钢琴表演的艺术——中国-东盟艺术院校钢琴演奏专业联合培养教学创新团队结题音乐会暨青年教师钢琴音乐会,2019年12月12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
9、流行音乐实验室:
2019年6月流行音乐系参演“歌声飘过70年”青秀区经典艺术进万家歌舞晚会
2019年11月流行音乐系英才计划、原创歌曲音乐会
2019年12月流行音乐系越南留学生阮国王个人音乐会
10.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
2019年11月,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两广音乐与乐器艺术研究高峰论坛”
2019年12月8-11日,参加武汉音乐学院举办的艺术院校博物馆与“双一流”建设。
印尼传统音乐工作坊
文莱音乐工作坊 泰国传统音乐工作坊
甘美兰乐团参加2019年广西大学生东盟文化艺术节
组建中国第一支缅甸弯琴乐队在魅力东南亚第二季展示
天桃实验小学参观
商务厅幼儿园在音博馆实训室开展活动
(二)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1、2019年5月28日晚8时,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南宁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具有极高的国际性、专业性,堪称世界音乐交流之盛会。
本届音乐周邀请到的来访国家(地区)共25个,国内外来访专家、乐团总人数为256人。音乐周期间,将举行26场精品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3场民间音乐工作坊(首次开设)、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1场中国东盟音乐周暨(ISCM)2021世界新音乐节创作与发展研讨会和5场大师班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开幕式现场高朋满座。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当代乐团艺术总监秦文琛教授和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学院副院长Suhendi Afriyanto分别致辞。全国政协常委、广西艺术学院校长郑军里教授致辞并宣布本届音乐周正式开幕。
开幕式音乐会现场
广西艺术学院校长郑军里教授致辞并宣布音乐周开幕
2、2019年12月8日晚,2019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原创工程扶持项目四幕民族歌剧《大汉海路》(音乐会版)在学校音乐厅顺利展演。广西文联副主席黄云龙、秘书长林超俊,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研究院研究员黄宗权,学校党委副书记毛茂林、副校长侯道辉、科研处长陈坤鹏、研究生处副处长戴丽霞,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曾诚、副院长吕军辉等领导嘉宾莅临现场观看了演出。
歌剧《大汉海路》(音乐会版)由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授、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总监钟峻程创作,音乐学院院长蔡央教授担任指挥,声乐系主任马兴智副教授担任导演,广西交响乐团与音乐学院师生参演。歌剧以中国汉武帝年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合浦为切入口,以古代中国汉民族文化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为主线,突出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融汇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歌剧交响乐的作曲技术,打造成一部极具少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广西原创民族歌剧。
该剧序曲已入选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演暨第六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展演,体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对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创作水平的肯定。
四幕歌剧《大汉海路》(音乐会版)剧照
作曲、编剧钟峻程教授谢幕
3、2019年10月30日晚,2019年中俄艺术高校联盟系列活动——中俄艺术交流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副校长侯道辉,国际交流处处长赵克、副处长钟春妮,音乐学院院长蔡央、党委书记/副院长曾诚及中俄艺术高校联盟俄方代表等领导嘉宾莅临现场观看演出。
音乐会上半场由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生精彩演绎。民乐系学生表演的民乐重奏《敦煌》极具异域风格,突显了敦煌的多元文明和传奇色彩;管弦系教师黄鹏演绎的小提琴独奏作品《壮山音画》大量汲取和运用了广西音乐特征和民族舞蹈节奏特点,描写了广西动人的山水人文风情,其中优美的刘三姐经典旋律更是传情感人;声乐系新进教师孙鑫演唱了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此处何等美景》《别唱吧,美人》两首歌曲,其透亮的音色和对音乐的细腻处理,将作品单纯质朴的情感演绎得十分到位,分外感人;钢琴系教师吴聆操、李松坤合作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四手联弹小品OP.11(1.船歌2.谐谑曲3.赞歌)配合默契,将作品演绎得精致、细腻、准确、精彩;民族艺术系学生带来的三江女声侗族大歌《蝉之歌》,无伴奏的合唱形式自然、谐和,展示了自然质朴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民乐系学生表演民乐重奏《敦煌》
女高音歌唱家拉普杰娃·切尔尼齐卡·波丽娜演唱现场
4、2019年11月29日晚8点,由广西新生代作曲家、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戴伟负责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歌曲《五色家园——广西壮族组歌》结题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会演中心隆重举行。学校党委书记蔡昌卓、副书记毛茂林、副校长侯道辉、教务处处长罗幸、学工处处长苏敬杰,音乐学院院长蔡央、副院长莫晓文和吕军辉等领导莅临现场与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一起欣赏了音乐会。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世居于此的壮族更是以能歌善唱著称于世,但曾作为教育部访问学者公派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一年的戴伟老师出乎意料地发现:不仅仅是世人,就算是众多音乐学者对广西壮族民歌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故事片《刘三姐》中雷振邦改编的几首广西民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并深耕这片民歌沃土的他深深地知道:《刘三姐》的这些电影歌曲仅仅是这片歌海里的一朵浪花,更多更美的广西民歌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种要弘扬广西壮族民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于是他找到了素有“广西音乐文学教父”美誉的梁绍武老师,在梁老师的指引下,戴伟老师怀揣着使命与热情,采风的足迹遍布广西的村村寨寨,于是在这场以歌舞的表演形式全景式地表现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的音乐会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具有壮族文化符号的壮锦、铜鼓、绣球、扁担,也听到了天琴、啵咧、马骨胡广西壮族最具特点的民族乐器,还有依托“壮—汉”双语歌词与现代编曲手法,创作了一组受众面广,传唱度高,符合时代审美又不失壮族古朴风格的新民歌作品。
由高亢嘹亮的广西那坡的壮族“过山腔”为民歌素材发展创作而成《五色山》女声宛转悠扬,男声略带沙哑、苍劲,这种对比强烈的女声和男声交替出现,把人带到了黑衣壮色彩斑斓、迷离徜恍的神秘仪式世界之中。
《壮锦歌》(演唱:熊雷、黄金)
曲作家戴伟、词作家梁绍武
5、2019年4月16日至18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青年运动100周年之际,受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三所高校的邀请,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民族乐团团长蔡央教授带领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先后在三所高校举行了大型民族管弦乐“祖国颂歌”专场音乐会,得到三所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师生观众的热烈欢迎。桂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忠、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党委书记唐文红等领导分别出席了各自学校的专场音乐会,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军陪同广西艺术学院校长郑军里、党政办公室主任谢斌出席了广西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
舒芳老师独奏《草原英雄小姐妹》
桂林理工大学专场
6、2019年,音乐教育学院开展各类音乐会、晚会等演出活动50余场。如我院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 “我和我的祖国”教师专场音乐会;成功举办音乐教育学院2019年声乐教育系教师音乐会,承办由广西艺术学院、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蔡世贤教授钢琴作品纪念音乐会,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暨“铭德立艺•研路同行”第三届研究生风采展演等演出活动。
音乐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 “我和我的祖国”教师专场音乐会
余音绕梁 精彩纷呈——音乐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声乐教育系教师音乐会
音乐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暨“铭德立艺•研路同行”第三届研究生风采展演
7、2019年,音乐教育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共计10余场,邀请的专家、学者有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巴斯音乐学院塞尔吉奥•孟蒂罗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塔里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登营、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妲娜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陈韵劼副教授、旅法女中音歌唱家伍艾等1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巴斯音乐学院塞尔吉奥•孟蒂罗教授应邀赴我院举办大师课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登营教授赴我院开展讲学活动
邀请广西民族大学文嫚老师主讲《演讲技巧培训》
8、音乐教育学院不仅成功举办第一届广西高校钢琴大赛,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我院师生在第一届广西高校钢琴大赛喜获一等奖17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20项,优秀指导老师奖8项。
9、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音乐教育学院每月定期举办“双周”艺术沙龙活动。我院的双周艺术沙龙活动旨在促进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的艺术交流,以主题音乐会、主题分享会,主题讲座、主题研讨会等形式展现,每期均有不同主题,并安排优秀老师对活动进行指导。这也是音乐教育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艺术实践融合的一次积极而有效地探索。
10、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基地条件,发挥其优势,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融为一体。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全面更新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形成新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并尝试根据专业的教学需要,与校外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辅助软件。
相思湖校区计算机实验室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示范中心目前无行政级别,示范中心的所有负责人,从中心主任到各实验室主任,均为普通教师兼任,亦无行政级别,无专职实验教师,无独立建制,无独立编制,学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整个示范中心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规划性和长远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缺乏整体性。
2、教学场地不够,琴房欠缺,教师教学的琴房面积较小,无法达到较好的音响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够很好地达到演奏应有的效果。
3、在年龄结构方面上看,本专业教学梯队为老、中、青完整梯队分布状态,但中年教学骨干数量有限,青年教师成为主课教学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快发挥中坚力量,弥补中年年龄段教师不足的问题。
4、 在专业人才结构方面,师资力量有待扩充,需进一步增加音乐制作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学校加大力度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完善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使优秀的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并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承担起教学重任是本专业增强发展的当务之急。
5、设备更新速度较慢,部分设备老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有的学生不参加实验课,或虽参加但只看不动手情况存在,实验仪器设备及设施老化、废弃、数量不足、配备不齐全,仪器设备分散等情况,缺少对学生由浅入深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全面锻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自治区教育厅一直大力支持学校实验室建设,2019年度累计拨付 “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双一流”、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校实验室建设,其中中心实验室建设466万元,同时学校拨付了配套经费653万元用于实验中心条件建设、环境改善和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主管领导高度重视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多次来中心调研,解决中心所遇到的经费、仪器设备、用房等问题。学校教务处指导并监督实验中心建设及维护,并在实验中心用房和仪器设备购置和维护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实验中心得以顺利进行。教务处作为本科教学主管部门,始终关注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对实验中心教师申请教改项目和我校本科生申请科研实训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实验中心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1、钢琴实验室:升级教学用琴和扩大教学场地,下一步希望每一位专任教师的教学场地能摆放两台三角琴,并增加教材购入。继续邀请国内外知名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派1—2名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音乐院校交流学习。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专业研讨会与论坛,接触最前沿的钢琴演奏与教学发展动向。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国内外钢琴比赛,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2、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长远规划,作曲系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出了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师资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优化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培养一流专家,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兼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以进编、院聘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推进竞争和激励机制。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考硕考博。35岁以下教师5年内要力争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3)制定青年教师进修计划,平均每年派出至少1名教师到对口支援大学进修或学术交流。
(4)努力拓展与国内外一流音乐、艺术院校的合作,有计划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交流、讲学以及举办大师课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省级优势与特色专业,在专业的研究方向上,加强研究的专业性,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软实力,对学生注重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传统专业技能培养。此外,也注重发挥本专业发展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优势,各种民族元素应用于创作之中,在课程建设上,加强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研究和学习,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建设现代化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突出本专业发展的时代性特点,打造真正的优势与特色专业。
在艺术实践方面,针对现在的市场需求,相对加大MIDI音乐制作能力与创作能力结合的培养,使学生的就业面能够更为广泛,更具竞争。通过建设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提升本专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能力,不仅仅提升专业建设的硬件基础,同时还在软实力建设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作曲理论和技法,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新的研究成果,在校内外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检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及适应工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2020年我系将继续珍惜利用实验室为我系师生带来的便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教辅人员和维护人员,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更多种可能性,将其价值利用到最大化。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全体师生的教学做出最大的贡献,使作曲系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3、录音艺术实验室:在新的一年中,我系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基础建设、致力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参与各重大展演、活动和实践,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我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我院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添砖加瓦。
4、西洋管弦音乐实验室:
(1)进一步完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效果
提高和强化教学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深入学习教学法,实现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艺术教学的教师。与此同时,还要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青年教师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优化个人知识结构。
(2)合理设置实验室
实验室的设置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验室的设置将依据本专业办学规模、学科门类、专业结构来进行,同时要服从全校的总体规划,统一使用的实验教学中心模式。
(3)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将基础内容较多,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技能知识单独设课,偏重于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程结业时进行单独考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必然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取得应有的效果。
(4)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
建立严格聘用及绩效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构建制度化、系统性、实效性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定期派出工作人员去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实只是容量,使实验工作人员的经验更丰富,学历、职称不断提高。重视实验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实验室主任的选拔,重视实验室人员的进修培训,积极调动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实验室工作,建立一支具有技术水平高,有创新思想,肯吃苦,脚踏实地的高素质队伍。
5、声乐实验室:在2020年,声乐系继续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功效,合理分配资源,增加个别课在实验室中的上课次数。在硬件建设方面计划为几位新近教师更换雅马哈钢琴。在软件方面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并组织师生观摩优秀音乐会。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声乐研讨会与论坛,接触最前沿的声乐知识与发展动向。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声乐赛事,在比赛中展示自身实力、发现自身的问题与差距。利用实验室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加大力度支持重唱与歌剧表演课程建设,打造一批适合于教学和舞台实践的歌剧片段精品。
6、民族音乐应用研究实验室:(1)《音乐名作欣赏》实验课程争取继续升级设备,开展中外经典歌剧名作赏析分享活动会2-3次,并寻求与校外艺术实践基地的合作,实地观摩国内外高水平文艺演出3-4场。
(2)《中国传统器乐研习》实验课程争取将教学成果在公开场合演出1-2次,并补充购置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乐器,方便学生学习,并逐步筹备开设《东盟传统乐器研习》实验课程。
(3)《田野采集影音技术》实验课程争取开展广西区内民族民间音乐田野采风汇报1-2次。
7、流行音乐实验室:2020年继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合理安排实验室的使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学人才。
8、中国—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教学实验实训室:第一,充分发挥广西地缘优势和学校学缘优势,强化实训室教辅队伍发展培训工作,将教辅技术、实训室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纳入专项规划。教师团队结构多元化,增加1-2门特色课程,服务于学院本科、研究生选修课程。第二,建设“东盟音乐文化博物馆公众服务平台”,实现东盟各国乐器“动静态”多元展呈方式。开发实验室一门趣味性强的通识课程。 第三,促进我校实施“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教学成果。重点搭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同源音乐文化交流平台,增进认同感,实现“民心相通”。举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1次。第四,注重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东盟各国代表性乐器新增15-30件,音源采集设备5-10件,为建设“东盟各国音乐音源库”提供保障。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实验教学中心 | |||||||
所在学校名称 | 广西艺术学院 | |||||||
主管部门名称 |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https://metc.gxau.edu.cn/ |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7号 | 邮政编码 | 530022 | |||||
固定资产情况 |
| |||||||
建筑面积 | 9428㎡ | 设备总值 | 3894万元 | 设备台数 | 5164台 | |||
经费投入情况 |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 466万元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653万元 |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侯道辉 | 男 | 1963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2 | 王晓宁 | 男 | 1960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3 | 蔡央 | 男 | 1964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4 | 吴霜 | 女 | 1973 | 正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5 | 黄文翠 | 女 | 1979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6 | 曾诚 | 男 | 1966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7 | 龚小平 | 女 | 1956-01 | 正高级 |
| 教学 | 其它 |
|
8 | 丁铃 | 女 | 1977-07 | 正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9 | 邱玉兰 | 女 | 1976-05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0 | 王小梅 | 女 | 1962-04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1 | 余宏毅 | 男 | 1964-01 | 正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12 | 蒙玲玲 | 女 | 1978-05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3 | 熊雷 | 男 | 1977-05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 | 郑清元 | 男 | 1969-09 | 正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5 | 陆娅妮 | 女 | 1978-1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6 | 危瑛 | 女 | 1979-06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7 | 张欣 | 女 | 1978-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8 | 陈艳 | 女 | 1974-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9 | 刘海燕 | 女 | 1980-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20 | 韦柳春 | 女 | 1963-03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21 | 侯忆皓 | 女 | 1970-06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22 | 余立 | 女 | 1977-11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23 | 毕丽君 | 女 | 1980-07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24 | 杨华 | 女 | 1977-1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25 | 董平文 | 男 | 1968-12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26 | 王岚岚 | 女 | 1971-07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27 | 王莉萍 | 女 | 1981-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28 | 李莉 | 女 | 1976-11 | 正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29 | 杨柳成 | 男 | 1972-09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30 | 刘述贵 | 男 | 1961-04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31 | 华山 | 男 | 1958-04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32 | 韦佳佳 | 女 | 1982-02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33 | 黄敏 | 女 | 1981-04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34 | 曹可欣 | 男 | 1978-06 | 初级 |
| 教学 | 学士 |
|
35 | 吴丽云 | 女 | 1979-08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36 | 邓毅志 | 女 | 1981-0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37 | 杨妮 | 女 | 1981-10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38 | 马兴智 | 男 | 1980-09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39 | 陈雪 | 女 | 1982-0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40 | 高宇 | 女 | 1983-02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41 | 刘璐 | 女 | 1982-02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42 | 华伟 | 男 | 1982-05 | 副高级 | 主任 | 教学 | 硕士 |
|
43 | 陈斯凡 | 男 | 1981-10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44 | 蒋燮 | 男 | 1983-04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45 | 郭进 | 女 | 1961-12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46 | 沈明春 | 男 | 1969-02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47 | 雷霙 | 女 | 1985-04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48 | 李松坤 | 男 | 1980-03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49 | 赵莉莉 | 女 | 1958-03 | 正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50 | 梁旻昱 | 女 | 1981-09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51 | 舒芳 | 女 | 1984-05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52 | 吴聆操 | 女 | 1982-10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53 | 邹延葆 | 男 | 1987-05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54 | 李勋 | 男 | 1984-0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55 | 胡柳 | 女 | 1990-02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56 | 黄子书 | 女 | 1990-7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57 | 资静 | 女 | 1988-8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58 | 吕军辉 | 男 | 1972-9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59 | 彭兆强 | 男 | 1963-11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60 | 王俊伟 | 男 | 1963-9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61 | 沈沛 | 女 | 1970-1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62 | 陆斌 | 女 | 1977-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63 | 黄鹏 | 男 | 1979-9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64 | 高武 | 男 | 1961-11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65 | 曹天 | 男 | 1981-12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66 | 张玉哲 | 男 | 1982-1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67 | 汤晖 | 男 | 1980-4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68 | 刘洋 | 男 | 1980-01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69 | 吴俊菲 | 女 | 1981-4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70 | 梁寒琰 | 女 | 1984-6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71 | 黄肖宁 | 男 | 1981-6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72 | 赵瑞青 | 女 | 1988-9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73 | 王璨雪儿 | 女 | 1989-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74 | 徐晓 | 女 | 1987-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75 | 莫晓文 | 女 | 1967-3 | 正高级 |
| 教学 | 其它 |
|
76 | 戴伟 | 男 | 1981-2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77 | 温泉 | 男 | 1982-9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78 | 李林 | 男 | 1983-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79 | 刘玲玲 | 女 | 1979-5 | 正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80 | 潘永华 | 男 | 1971-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81 | 梁文珍 | 女 | 1984-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82 | 刘海嘉 | 女 | 1989-2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83 | 李静 | 女 | 1978-12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84 | 李凌燕 | 女 | 1988-12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85 | 邱阳 | 男 | 1981-11 | 其它 |
| 教学 | 学士 |
|
86 | 马坚峰 | 男 | 1987-11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87 | 张云龙 | 男 | 1986-7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88 | 刘畅瑞 | 男 | 1989-1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89 | 杜益兴 | 男 | 1986-10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90 | 于涛 | 女 | 1984-8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91 | 贾阿龙 | 男 | 1990-10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92 | 丁凡 | 男 | 1985-10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93 | 仵威 | 男 | 1985-10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94 | 凌晨 | 男 | 1990-10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95 | 石峰 | 女 | 1983-12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96 | 蒙丽妃 | 女 | 1987.06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97 | 李志雄 | 男 | 1966-12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98 | 姚冰 | 女 | 1965-10 | 正高级 |
| 教学 | 其它 |
|
99 | 李洪汇 | 男 | 1967-07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00 | 杨清强 | 男 | 1967-09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01 | 莫军生 | 男 | 1963-11 | 副高级 |
| 教学 | 其它 |
|
102 | 曾彤 | 女 | 1968-11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03 | 杨旭 | 女 | 1970-11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04 | 韦巧慧 | 女 | 1976-09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05 | 胡芸菲 | 女 | 1975-06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06 | 卢艳 | 女 | 1980-05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07 | 裘伟 | 男 | 1978-10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08 | 蔡恒 | 男 | 1982-07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09 | 李阳阳 | 女 | 1980-03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0 | 廖霞 | 女 | 1970-07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1 | 郭剑华 | 男 | 1979-05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2 | 郭鲁新 | 男 | 1975-04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3 | 唐忠新 | 男 | 1967-03 | 正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4 | 王利娟 | 女 | 1974-1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5 | 刘伟 | 男 | 1974-06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6 | 潮阳 | 男 | 1978-07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17 | 赵意明 | 男 | 1962-03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18 | 李俊 | 女 | 1968-07 | 正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19 | 黄筱明 | 女 | 1963-05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20 | 徐一菲 | 女 | 1968-03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21 | 王弦 | 女 | 1976-06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22 | 肖丹丹 | 女 | 1978-05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23 | 邓敏 | 女 | 1978-03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24 | 诸葛若琰 | 女 | 1977-12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25 | 白云 | 女 | 1980-07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26 | 崔静瑶 | 女 | 1981-10 | 副教授 |
| 教学 | 硕士 |
|
127 | 李晶 | 男 | 1981-04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128 | 莫恭莲 | 女 | 1976-05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29 | 江唯 | 女 | 1979-01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30 | 王蕾 | 女 | 1968-07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31 | 周国文 | 男 | 1968-1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32 | 杨东 | 男 | 1973-11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33 | 潘星宏 | 男 | 1981-11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34 | 蔡侃 | 男 | 1969-09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35 | 魏石成 | 男 | 1972-11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36 | 潘璇 | 女 | 1974-10 | 副高级 |
| 教学 | 学士 |
|
137 | 郭鹏 | 女 | 1977-10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38 | 陆夏 | 女 | 1981-06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39 | 刘书娟 | 女 | 1983-11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0 | 郑毓莉 | 女 | 1974-02 | 初级 |
| 教学 | 学士 |
|
141 | 韦娜 | 女 | 1962-12 | 正高级 |
| 教学 | 其它 |
|
142 | 韦慧梅 | 女 | 1976-10 | 副高级 |
| 教学 | 其它 |
|
143 | 罗静 | 女 | 1985-12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4 | 陈晓葇 | 女 | 1985-09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5 | 张小梅 | 女 | 1974-0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6 | 韩笑 | 女 | 1985-08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7 | 冀海旋 | 女 | 1979-02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48 | 路明 | 男 | 1985-06 | 中级 |
| 教学 | 学士 |
|
149 | 胡郢 | 男 | 1987-01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50 | 陆慧婷 | 女 | 1983-01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51 | 支桂衡 | 男 | 1983-10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52 | 金书妍 | 女 | 1992-03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153 | 刘雯 | 女 | 1988.09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154 | 邓光辉 | 女 | 1987.02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155 | 丁婧 | 女 | 1989-12 | 中级 |
| 教学 | 硕士 |
|
156 | 周泱 | 女 | 1979-11 | 其它 |
| 教学 | 博士 |
|
157 | 汤则铭 | 男 | 1989-03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158 | 闵少薇 | 女 | 1990-03 | 中级 |
| 教学 | 博士 |
|
159 | 侯君 | 女 | 1994-04 | 其它 |
| 教学 | 硕士 |
|
160 | 楚卓 | 女 | 1979-02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61 | 肖文朴 | 男 | 1978-05 | 副高级 |
| 教学 | 硕士 |
|
162 | 漆明镜 | 女 | 1982-07 | 副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163 | 吴宁华 | 女 | 1970/2 | 正高级 |
| 教学 | 博士 |
|
164 | 薛莉山 | 女 | 1985.02 | 其它 |
| 教学 | 博士 |
|
165 | 孙鑫 | 女 | 1989.02 | 其它 |
| 教学 | 其它 |
|
166 | 戴贞贞 | 女 | 1986.10 | 其它 |
| 教学 | 学士 |
|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兼职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无 |
|
|
|
|
|
|
|
注:(1)兼职人员:指在示范中心内承担教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非中心编制人员。(2)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3)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4)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三)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无 |
|
|
|
|
|
|
|
注:(1)流动人员:指在中心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行业企业人员、海内外合作教学人员等。(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侯道辉 | 男 | 1963 | 正高级 | 主任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2 | 姚冰 | 女 | 1965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3 | 蔡央 | 男 | 1964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4 | 吴霜 | 女 | 1973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5 | 莫晓文 | 女 | 1967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6 | 潘林紫 | 女 | 1978 | 副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7 | 吕军辉 | 男 | 1972 | 副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广西艺术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 面向的专业 | 学生人数 | 人时数 | |
专业名称 | 年级 | |||
1 |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 | 2015 | 36 | 11232 |
2 |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 | 2016 | 27 | 10224 |
3 |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 | 2017 | 29 | 8352 |
4 |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 | 2018 | 33 | 8496 |
5 | 录音艺术 | 2015 | 20 | 9360 |
6 | 录音艺术 | 2016 | 24 | 7200 |
7 | 录音艺术 | 2017 | 24 | 8640 |
8 | 录音艺术 | 2018 | 26 | 8640 |
9 | 音乐理论 | 2015 | 28 | 8352 |
10 | 音乐理论 | 2016 | 26 | 7471 |
12 | 音乐理论 | 2017 | 25 | 7209 |
13 | 音乐理论 | 2018 | 30 | 9136 |
14 |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 | 2015 | 55 | 11052 |
15 |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 | 2016 | 56 | 11052 |
16 |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 | 2017 | 39 | 11040 |
17 |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 | 2018 | 51 | 11040 |
18 | 音乐表演(管弦) | 2015 | 58 | 37296 |
19 | 音乐表演(管弦) | 2016 | 67 | 37296 |
20 | 音乐表演(管弦) | 2017 | 65 | 37008 |
21 | 音乐表演(管弦) | 2018 | 71 | 37296 |
22 | 音乐与舞蹈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49 | 6615 |
23 | 音乐学(音乐教育) | 2015 | 170 | 37008 |
24 | 音乐学(音乐教育) | 2016 | 257 | 11052 |
25 | 音乐学(音乐教育) | 2017 | 238 | 11040 |
26 | 艺术教育 | 2015 | 7 | 1008 |
27 | 表演(歌舞表演) | 2015 | 73 | 5832 |
28 | 表演(歌舞表演) | 2016 | 60 | 2520 |
29 | 表演(歌舞表演) | 2017 | 60 | 2520 |
30 | 演奏键盘 | 2015 | 38 | 6615 |
31 | 演奏键盘 | 2016 | 29 | 5832 |
32 | 演奏键盘 | 2017 | 29 | 5832 |
33 | 演奏键盘 | 2018 | 35 | 6615 |
34 | 音乐表演(民乐) | 2015 | 38 | 6023 |
35 | 音乐表演(民乐) | 2016 | 33 | 5735 |
36 | 音乐表演(民乐) | 2017 | 38 | 6023 |
37 | 音乐表演(民乐) | 2018 | 35 | 5832 |
38 | 音乐学(中美) | 2015 | 24 | 5735 |
39 | 音乐学中美 | 2016 | 27 | 5832 |
40 | 音乐学中美 | 2017 | 49 | 6615 |
41 | 音乐学中美 | 2018 | 44 | 6353 |
42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2015 | 9 | 2023 |
43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2016 | 11 | 2255 |
44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2017 | 16 | 2563 |
45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2018 | 15 | 2376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11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16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22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17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2种 |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75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40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0项 |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 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改革研究 | 桂教高教【2018】32号 | 李志雄 | 李洪汇、江唯、戴丽霞、姚冰、肖艳莉、陈晓葇、韦慧梅、韦巧慧、肖丹丹 | 2018.06 -2020.06 | 2 | A |
2 | 思政教育融入音乐欣赏与曲式综合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 桂教高教【2018】32号 | 李洪汇 | 邱玉兰、李志雄、王蕾、戴丽霞、杨东、潘星宏、刘伟 | 2018.06 -2020.06 | 2 | A |
3 | 红色经典革命歌曲钢琴伴奏在高师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 桂教高教【2018】32号 | 江唯 | 李洪汇、曾娇琳、邓敏、赵钰 | 2018.06 -2020.06 | 2 | A |
4 | 高师键盘乐器多元化特色教学模的研究与实践 | 桂教高教【2018】32号 | 邓敏 | 曾娇琳、郭鹏、崔静瑶、梁旻昱、李俊、江唯、潘星宏、邓毅志、赵钰 | 2018.06 -2020.06 | 1 | B |
5 | 原生民歌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 广艺政发[2018] 21 号 | 莫晓文 | 陈亚青、柏乐、杨采淇、曹乐乐、李丹、陈诗颖 | 2018.01 -2019.12 | 1 | B |
6 | 广西民族室内乐教学模式构建 | 广艺政发[2018] 21 号 | 蔡央 | 何堃卓、张婧仪、卢树松、李晓妍 | 2018.01 -2019.12 | 1 | B |
7 | 声乐表演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 广艺政发[2018] 21 号 | 龚小平 | 邹延葆、韦林贝、顾汉林、唐一方、何湘江、解猛、周萌、李玉若琳、陆君仪 | 2018.01 -2019.12 | 1 | B |
8 | 《西方音乐文献导读》教材编著 | 广艺政发[2018] 21 号 | 杨柳成 | 漆明镜、王思月、刘金、曾林艳、陈婉娟、 | 2018.01 -2019.12 | 1 | B |
9 | 原生民歌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 桂学位[2018]1号 | 莫晓文 | 陈亚青、柏乐、杨采淇、曹乐乐、李丹、陈诗颖 | 2018.01 -2019.12 | 1 | B |
10 | 广西民族室内乐教学模式构建 | 桂学位[2018]1号 | 蔡央 | 何堃卓、张婧仪、卢树松、李晓妍、 | 2018.01 -2019.12 | 1 | B |
11 | 声乐表演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 桂学位[2018]1号 | 龚小平 | 邹延葆、韦林贝、顾汉林、唐一方、何湘江、解猛、周萌、李玉若琳、陆君仪 | 2018.01 -2019.12 | 1 | B |
12 | 经典诗词诵读与声乐表演专业互促融合的实践教学研究 | 桂教高教[2018]32号 | 刘海燕 | 曾彤、曹可欣、邹延葆、李凌燕 | 2018.06 -2020.06 | 1 | B |
13 | “互联网+”模式对小提琴实践教学的影响与改革研究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陆斌 | 梁寒琰、王俊伟、黄鹏 | 2018.06 -2020.06 | 1 | B |
14 | 专业钢琴教育视野下对英国皇家音乐考级教学法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梁旻昱 | 戴丽霞、赵宇、邓敏、曾娇琳、毕丽君、崔静瑶、邓毅志、韦佳佳、丁婧、秦扬帆 | 2018.06 -2020.06 | 1 | B |
15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丁铃 | 吕军辉、邱玉兰、吴丽云、高宇、邱阳、卓静 | 2018.06 -2020.06 | 0.5 | B |
16 | 中国小提琴作品教学探索研究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梁寒琰 | 刘玲玲、王俊伟、陆斌、邱玉兰、张艾华 | 2018.06 -2020.06 | 0.5 | B |
17 | “美丽南方·广西故事”系列歌曲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研究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张欣 | 危瑛、谢斌、刘璐、龚小平 | 2018.06 -2020.06 | 0.5 | B |
18 | 高校少数民族音乐生文化自信与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潘永华 | 夏鸿雁、莫晓文、李林、陈玉婷、梁文珍 | 2018.06 -2020.06 | 0.5 | B |
19 | 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与教学研究 | 广西政发[2018]120号 | 陈雪 | 刘璐、资静、李阳阳、胡郢、邹延葆 | 2018.06 -2020.06 | 0.5 | B |
20 | 广西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评论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桂教高教〔2019〕38号 | 杨柳成 | 潘林紫、蒋燮、华伟、漆明镜 | 2019.07-2021.12 | 2 | A |
21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工尺谱常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GY2019127) | 广西政发[2019]50号 | 于涛 | 蒋燮、凌晨 | 2019.01-2020.12 | 3 | A |
22 | “中国-东盟音乐民族志”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广西政发[2019]371号 | 凌晨 | 楚卓、蒋燮、于涛 | 2019.12-2021.12 | 3 | A |
注:(1)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为主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他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 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走在山水间 | 2018-A-02-(009)-0258 | 邱玉兰 | 赵宇 | 201803 -202003 | 15 | a |
2 |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
| 梁寒琰 | 张艾华、张宇晴、范文慈 | 201803-202003 | 18 | a |
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项目“桂林抗战音乐编年史(1937-1944)” |
| 李莉 |
| 201612-202012 | 10 | a |
4
|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 | 2015FD03618 | 楚卓 | 蒋贵萍、林芝等 | 201512- 201912 | 8 | a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便携式律琴 | ZL 2018 2 0104686.2 | 中国 | 漆明镜 | 发明专利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所有完成人,排序以证书为准。(4)类型:其他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他。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他。(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 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 (或章节)、页 | 类型 | 类别 |
1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 | 汤则铭 | 艺海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 | 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表演课程中的融入—以民族歌剧《运河谣》排演为例 | 马兴智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 | 民族歌剧《运河谣》关砚砚人物形象塑造 | 陈雪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 | 浅析民族歌剧《运河谣》选段在钢琴伴奏课中的应用 | 邓毅志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 | 二重唱《灿若星辰的目光》舞台实践分析 | 张云龙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 | “一带一路”下的中国-越南乐舞形态研究 | 赖伟伟 | 《艺海》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 | 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 吴俊菲 | 中国文艺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 | 浅析舒伯特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摇篮曲》 | 陈雪 | 北方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9 | “外喾东特里”仪式:向音乐神衹和教师致敬,泰乐传统教育的伟大传承 | 李林 | 艺术探索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0 | 打击乐演奏的多元形式与教育功能探析——评《节奏与打击乐训练》 | 吴俊菲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1 | 大提琴左手揉弦与人体经络——以海顿《D大调协奏曲》 | 沈沛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2 | 人体经络与器乐演奏 | 沈沛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3 | 丰富的色彩 独特的风格——2019第八届中国 | 于涛 | 人民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4 | 大提琴换弦技术与人体经络——以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例 | 沈沛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5 | 流行演唱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合的创新教学 | 陆娅妮 | 传播力研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6 | 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 陆娅妮 | 文化月刊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7 | 广西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创作研究探索 — — 以小提琴独奏曲 《 蝴蝶托卡塔 》 为例 | 梁寒琰 | 音乐创作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8 | 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广西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例 | 刘畅瑞 | 黄河之声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19 | 民族歌剧《运河谣》关砚砚艺术形象塑造 | 陈雪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0 | 浅析民族歌剧《运河谣》选段在钢琴伴奏课中的应用 | 邓毅志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1 | 立足民族,放眼世界——2018年第七届中国 | 戴伟 | 民族艺术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2 | 民族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表演课的探究与实践 | 马兴智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23 | 中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 黄鹏 | 颂雅风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4 | 广西近现代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及发展探究 | 刘畅瑞 | 黄河之声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5 | 简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 余宏毅 | 戏剧之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6 | 激浪派音乐家及其作品中的行为艺术——以约翰·凯奇、谭盾的作品为例 | 沈沛 | 当代音乐2019年第2期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7 | 国家在场与仪式歌唱——中越跨界壮—岱/侬族群“乜末”仪式的社会变迁 | 凌晨 | 《中国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8 | 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艺术——以德彪西《月光》为例 | 沈沛 | 当代音乐2019年第一期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29 | 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与多媒体对小提琴音乐传播的比较研究 | 陆斌 | 北方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0 | 广西本土民族音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探索 | 戴伟 | 音乐创作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1 | 如何掌握流行唱法——评《流行唱法入门》 | 陆娅妮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2 | 简析交响乐团中打击乐的应用 | 吴俊菲 | 艺术评鉴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3 | 两种改进的谱减降燥处理算法对比分析 | 吕军辉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4 | “音声”倾听:对民间仪式音乐的多维感知——从“他者”的视角表述开来 | 肖文朴、张占敏 | 艺术探索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5 | 音乐民族志书写范式的教学与实践 | 吴宁华 | 中国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36 | 《基于本土音乐资源的音乐教育学翻转课堂应用与反思》 | 黄文翠 | 《广西教育》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7 | 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试论民间测音设备的设计与高校乐律学课程的结合 | 漆明镜 | 黄河之声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8 | 《声乐课堂教学中歌唱艺术美的分析认知与理念构建》 | 廖霞 | 《教育现代化》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39 | 《正确看待声乐学习中歌唱心理障碍并尽早解决之》 | 廖霞 | 《教育教学论坛》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0 | .《从“文化理解”谈高校声乐教学》 | 刘伟 | 《艺术教育》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1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以壮族天琴文化为例》 | 金书妍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以壮族天琴文化为例》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2 | 《当代广西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 金书妍 | 《南方文坛》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3 | 《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 刘伟 | 《文化产业》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4 | 《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 刘伟 | 《文化产业》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5 | 《中美钢琴集体课比较研究》 | 李晶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6 |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的有机融合策略》 | 刘书娟 | 《艺术品鉴》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7 |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 周泱 | 中国大地出版社 | 2018.12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8 |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李晶 | 《中国电化教育》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49 | 《双排键电子琴民族音乐编曲基础分析》 | 刘书娟 | 《戏剧之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0 | 《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 刘伟 | 《文化产业》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1 | 《中美钢琴集体课比较研究》 | 李晶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2 |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的有机融合策略》 | 刘书娟 | 《艺术品鉴》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3 |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李晶 | 《中国电化教育》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4 | 《双排键电子琴民族音乐编曲基础分析》 | 刘书娟 | 《戏剧之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5 | 《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 刘伟 | 《文化产业》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6 | 《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 刘伟 | 《文化产业》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7 | 《中美钢琴集体课比较研究》 | 李晶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58 |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的有机融合策略》 | 刘书娟 | 《艺术品鉴》 | 2019 | 中文专著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59 |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李晶 | 《中国电化教育》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0 | 《双排键电子琴民族音乐编曲基础分析》 | 刘书娟 | 《戏剧之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1 | 《旅游美学视域下的《印象刘三姐》 | 刘伟 | 《文化产业》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2 | 《基于艺术课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探微》 | 刘伟 | 文化学刊 | 2019 | 中文专著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63 | 京族民歌的演唱特色 | 陈晓葇 | 艺术评鉴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4 | 《歌剧选段〈来生来世把你爱〉演唱分析》 | 罗静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5 | 《论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实践研究》 | 罗静 | 《北方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6 | 当代音乐—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女性角色人物分析 | 邓光辉 | 当代音乐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7 | 《“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硕士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探究》 | 王利娟 | 《艺术教育》 | 2019 | 中文专著 | 合作完成—第一人 |
68 | 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 杨清强 | 《神州印象》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69 |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艺海。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客家民间音乐传播-艺术研究 | 汤则铭 | 艺海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0 | 中国民族歌剧声乐“美声化”趋势窥探 | 杨清强 | ARGOS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1 | 《浅谈“中国唱法”可续发展的能动性》 | 韦巧慧 | 《流行色》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2 | “红歌教学中的钢琴伴奏研究—以《歌唱祖国》《黄河之声》为例” | 蔡恒 | 戏剧之家 | 20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3 | 广西近代音乐研究 | 杨柳成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09-01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4 | 新形势下的钢琴教学改革 | 邓毅志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19-07-01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5 | 毛泽东诗词同词不同曲独 | 刘璐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2019-06-08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6 |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 | 陈雪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2019-01-1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7 | 大提琴把位教程 | 沈沛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2019/1/11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8 | 触键与表情:钢琴演奏技术研究 | 李松坤 | 九州出版社 | 2019-12-05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79 | 小提琴教学法理论与艺术探微 | 黄鹏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2018-11-16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0 | 中国民族歌剧传承与当代发展路径探究 | 马兴智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8-11-28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1 |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声乐演唱与传承 | 刘璐 | 中国大地出版社 | 2018-10-6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2 | 广西音乐文化历史研究 | 李莉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8-1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3 | 理性与激情——合唱与指挥理论与实践探索 | 清强 | 九州出版社 | 2019-08-08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4 | 中国歌剧的唱法与舞台表现研究 | 潮阳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9-01-01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5 | 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研究 | 潮阳 | 吉林教育出版社 | 2019-07-01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86 |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研究 | 周泱 | 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 2019-09 | 中文专著 | 独立完成 |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及一般教材不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成员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2)类型:SCI(E)收录论文、SSCI收录论文、A&HCL收录论文、EI Compendex收录论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CSSCI)、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收录论文(CSCD)、外文专著、中文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3)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4)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5)作者:所有作者,以出版物排序为准。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备名称 | 自制或 改装 | 开发的功能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无 |
|
|
|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 数量 |
国内会议论文数 | 2篇 |
国际会议论文数 | 0篇 |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 79篇 |
省部委奖数 | 22项 |
其它奖数 | 26项 |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三)2”以外的其他国内刊物,只填汇总数量。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https//metc.gxau.edu.cn/ |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70人次 | |
信息化资源总量 | 30Mb | |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 30Mb |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0项 | |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 姓名 | 华伟 |
移动电话 | 18978901288 | |
电子邮箱 | 450278120@qq.com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2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1 | 2019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 | 广西艺术学院 | 叶小纲 | 2000 | 2019年5月 | 区域性 |
2 | 2019中国—东盟音乐周首场高峰论坛 | 广西艺术学院 |
| 500 | 2019年5月 | 区域性 |
3 | 2019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第三届当代音乐评论比赛决赛 | 广西艺术学院 |
| 500 | 2019年5月 | 区域性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大会报告名称 | 报告人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 沈沛 | 第四届国际大提琴艺术节 | 2019 | 上海音乐学院 |
2 | 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 沈沛 | 长江之韵2019世界知名音乐院校交流展演季 | 2019 | 武汉音乐学院 |
3 | 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 沈沛 | 中央音乐学院大师班系列活动 | 2019 | 广西艺术学院 |
4 | 建国70周年以来的音乐评论 | 杨柳成 | 建国70周年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 | 2019 | 浙江金华 |
5 | 中国歌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 马兴智 | 首届云山论坛中国歌剧研讨会 | 2019 | 广州外国语大学 |
6 |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 马兴智、危瑛、赵莉莉、邹延葆 | 首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研讨会 | 2019 | 上海音乐学院 |
7 | 1.运河音乐文化研究;2.运河音乐文化与地方性认同研究;3.运河音乐文化与音乐学学科建设 | 蒋燮 | 2019中国·扬州“运河音乐文化”国际论坛 | 2019 | 江苏扬州 |
8 | 跨界音乐研究 | 凌晨 | 第二届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 | 2019 | 云南昆明 |
9 | 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 | 梁寒琰 | 第二届全国音乐表演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9 | 中央音乐学院 |
10 | 以字行腔 | 刘璐 | 冯宝宏声乐专题讲座 | 2019 | 广西艺术学院 |
11 | 跨界族群 | 于涛 | 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 | 2019 | 云南昆明 |
12 | 杨荫浏诞辰120周年 | 于涛 |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系列活动 | 2019 | 北京 |
13 | 中座传媒音乐生态现状的美学思考 | 蒋燮 | 八音和鸣”系列讲坛 | 2019 | 广西艺术学院 |
14 | 同根同源 继往开来 | 楚卓 | 首届两广音乐与乐器艺术研究高峰论坛
| 2019 | 星海音乐学院博物馆 |
15 | 高校博物馆建设 | 侯道辉 | 艺术院校博物馆与“双一流”建设论坛 | 2019 |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 |
16 |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音响档案典藏的措施与思考 | 楚卓 |
专题讲座 | 2019 | 上海音乐学院 |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竞赛级别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无 |
|
|
|
|
|
|
注:竞赛级别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2019年4月28日 | 2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32817 音乐学院民族艺术系学生参加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3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演出 |
2 | 2019年1月8日 | 2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32680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大美和韵·天籁之声”2019新年合唱音乐会唱响广西文化艺术中心 |
3 | 2019年4月22日 | 5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32811 大型民族管弦乐“祖国颂歌”在桂林三所高校专场音乐会成功举行 |
4 | 2019年5月20日 | 15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48993 【2019艺博会】音乐学院6场动态展演活动精彩上演 |
5 | 2019年6月14日 | 15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48997 音乐学院录音艺术系多名学生荣获第三届“吟飞”数字音频大赛奖项 |
6 | 2019年10月11日 | 8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50353 盛世华诞乐飞扬——音乐学院师生积极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重要活动 |
7 | 2019年10月31日 | 2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52738 音乐创作组歌——《京岛·海梦》项目结题专场音乐会成功举行 |
8 | 2019年11月1日 | 2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52848 2019年中俄艺术高校联盟系列活动——中俄艺术交流音乐会成功举行 |
9 | 2019年12月2日 | 30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54270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小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五色家园——广西壮族组歌》结题音乐会成功举行 |
10 | 2018年12月10日 | 150 | https://yyxy.gxau.edu.cn/zxlb/yssjcg/content_2546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原创工程扶持项目四幕民族歌剧《大汉海路》(音乐会版)在学校音乐厅顺利展演 |
11 | 2019年5月至12月 | 32000 |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公众号,音博馆相关东盟音乐工作坊、公益活动 |
6.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无 |
|
|
|
|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675人次 |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
伤 | 亡 | |
无 | 无 | 未发生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
六、审核意见
(一)示范中心负责人意见
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傅晓勤 示范中心主任:华伟 (单位公章)
2020年2月20日 |
(二)学校评估意见
所在学校年度考核意见: 同意通过考核,下一步学校将加大对中心的支持与建设,不断提升中心的软硬件水平。
所在学校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2020年2月20日 |